我国肿瘤早筛工具走向多元化精准化
在政策护航下,各地开展了一系列癌症早筛早诊活动。图为利用车载CT为居民筛查肿瘤。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食管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年版)》和《胃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年版)》指出,近年来,我国食管癌和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虽有所提高,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如早期发现、早期治疗,5年生存率可显著提高。
研究表明,针对癌症高风险人群开展肿瘤筛查与早诊早治,可有效提高早诊率、降低死亡率,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治疗负担。当前,临床已有哪些成熟的肿瘤筛查技术和工具?我国在癌症早筛领域取得哪些突破?如何进一步加强癌症筛查力度,推动我国肿瘤防治工作?近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多种工具判断病情
“肺癌、消化道肿瘤,以及在血液中能检出相应肿瘤标记物的癌症,相对容易在早期筛查出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移植与免疫治疗病区副主任刘卫平说。
“当前,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等是临床中相对成熟的癌症筛查手段。”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放射科主任张贺诚介绍,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X光检查、超声检查、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仪(PET-CT)检查等。这些检查方法可以通过影像提供潜在肿瘤信息,包括肿瘤的位置、大小、形状和是否出现远处转移。内镜检查主要包括胃肠镜检查、宫腔镜检查、气管镜检查等。实验室检测手段则主要包括血液肿瘤标志物浓度检测、涂片细胞学检测等。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数据,2022年肺癌发病率在我国所有恶性肿瘤中位居首位。肺癌的早期发现对于提高治疗成功率和患者生存率至关重要。作为有力的肺癌早筛手段,低剂量CT扫描能够在患者尚未出现明显症状时,就捕捉到结节或肿块等肺部微小的异常变化,且相较于常规CT的辐射剂量更低,大大减少了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
2022年,我国结直肠癌、胃癌、食管癌三大消化道癌的发病率位居前列。针对消化道恶性肿瘤,医生可通过胃肠镜进行有效早筛,直观观察到消化道黏膜的微小病变,如息肉、溃疡及早期癌变等。
人体血液中的某些肿瘤标志物对癌症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例如甲胎蛋白在原发性肝癌中特异性很高,阳性率可达70%;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是前列腺癌最具特异性的指标,阳性率高达50%—80%。
技术进步助力早筛
“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影像学检查手段日趋精准。”张贺诚介绍,以肺癌筛查为例,早期的X光检查对早期肺癌以及隐匿部位肺癌的检出率很低;后来发明的CT机可以清楚显示肺部直径小于1厘米的磨玻璃结节;随后PET-CT机问世,小至1—2毫米的结节和病变都能被它显示在胶片上。这对于肺癌的早期筛查和定期跟踪意义重大。肺癌细胞增殖需要时间,通常细胞数量在3到6个月的时间里增加1倍。如果能在超早期获知肺癌的潜在风险,患者就可以每隔3到6个月定期复查,监测微小病变是否发生快速进展。
肿瘤血液标志物检测同样经历了飞跃。最初,传统的血清学检测主要依赖癌胚抗原和甲胎蛋白等少数几种广谱标志物,但这些标志物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有限。近年来,高通量测序技术、蛋白质组学技术、代谢组学技术等的应用,使肿瘤血液标志物的检测更加精细化、多元化。相关数据显示,目前的技术已能识别并验证数百种与不同肿瘤类型高度相关的特异性血液标志物。
今年4月,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癌症中心主任赫捷在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启动仪式上指出,早期干预是有效降低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手段,对癌症等重大慢性疾病而言,“早”意味着机会,意味着生命。
近年来,我国在肿瘤早筛领域已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常务副主任马骏团队创立并推广鼻咽癌精准防治策略,使部分鼻咽癌高发区筛查人群早诊率从20.6%提高到79.0%,5年生存率从64.5%提高到95.7%。该方案已写入最新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鼻咽癌诊疗指南。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教授游伟程团队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一些胃癌高发区居民进行了大规模胃镜筛查,样本规模超过37.5万例。通过长期随访和数据分析,研究团队不仅验证了胃镜筛查在降低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方面的有效性,还明确了筛查的适宜起始年龄和重复筛查的最佳时间间隔。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教授王洁团队将基因检测技术应用于肺癌的早诊早治,成功建立了外周血动态监测肺癌驱动基因的新技术和无创肺癌诊疗体系,有助于实现肺癌的早期发现和精准治疗。这种无创检测技术或将成为肺癌早筛的重要手段之一。
提升早诊早筛认知
多位专家曾表示,尽管癌症早筛的重要性已得到广泛认可,公众对癌症早筛的认知度仍然较低。一方面,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地区居民健康防护意识相对薄弱,对癌症早期症状的了解和预防意识不足。另一方面,即使在城镇地区,由于癌症筛查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经济成本,部分居民缺乏主动筛查的意愿。这导致许多癌症病例在发现时已处于晚期,增加了治疗难度和费用。
为进一步加强癌症筛查力度,推动我国肿瘤防治工作,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提出,要推进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降低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也进一步强调癌症防治关口前移的重要性,推广癌症早筛、早诊、早治。
在政策护航下,各地开展了一系列癌症早筛早诊相关活动。一些地区通过政府补贴、医保报销等方式,降低居民筛查的经济负担;同时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公众对癌症早期症状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医疗机构通过开设筛查门诊、推广便捷筛查技术等方式,为居民提供更加方便高效的筛查服务。
“提升癌症早诊早筛认知度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加强政策引导支持,科研机构加大技术创新,医疗机构提高筛查服务质量效率,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配合等。”刘卫平认为,全社会应形成合力,共同参与癌症防治,携手推动癌症早诊早治工作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实习记者 于紫月)
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
2024-07-31
-
2024-07-30
-
大国底气从“核”来|探访秦山核电站:“国之光荣”续写时代新篇
2024-07-30
-
2024-07-30
-
2024-07-30
-
2024-07-30
最新资讯
热点图文
2024-08-28
【《大灣區時報》灣新社消息,記者李翔綜合報導】澳門前終審法院院長岑浩輝今天(28日)上午宣布參選第六任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岑浩輝公佈了競選團隊成員,包括代理人李
社交媒体